
11 月 5 日,以 “涌现 Emergence” 为主题的 2025 小鹏科技日在广州收官,何小鹏站在物理 AI 生态蓝图前放出重磅消息:2026 年将推出 3 款全栈自研 Robotaxi 并启动试运营,新车搭载全球最高 3000TOPS 车端算力的图灵 AI 芯片,且彻底告别激光雷达与高精地图。几乎同期,特斯拉 Cybercab 亮相进博会,同样将 2026 年定为量产节点。当两家头部车企在 Robotaxi 赛道站到同一起跑线,市场难免好奇:明明都押注纯视觉路线,它们的技术路径与商业化蓝图,到底存在哪些根本性差异?
同源基础上的底层分野
两者虽均以 “纯视觉 + 端到端” 为核心技术路线,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进化逻辑。
特斯拉坚持 “极致简化” 的技术激进路线。其 Cybercab 直接取消方向盘、踏板与后视镜,车内无任何物理操控装置,完全依托 HW4.0 芯片与 FSD V14 系统,靠纯视觉感知 + 神经网络做决策。它的核心优势是 “数据飞轮”:全球数百万辆搭载 FSD 的车型,会通过 “影子模式” 收集海量道路数据,经 Dojo 超级计算机训练后,再通过 OTA 推送给所有车辆迭代算法,形成 “数据收集 - 模型训练 - 落地部署” 的闭环。这种模式不用依赖高精地图,靠 AI 自主学习适应复杂路况,但对算法的 “泛化能力”(也就是应对陌生场景的能力)要求极高。
小鹏则基于科技日发布的第二代 VLA 大模型,走 “稳妥冗余” 路线。这款物理世界大模型能直接把视觉信号转化成驾驶指令,省去传统方案中 “视觉 - 语言 - 动作” 的中转环节;再配合 4 颗图灵 AI 芯片的算力支撑(2250TOPS 运算算力 + 750TOPS 冗余算力),足以应对全球不同的复杂交通环境。虽然同样放弃了激光雷达,但小鹏保留了双冗余硬件架构,覆盖算力、转向、制动等六大核心系统,哪怕单个系统失效,也能在毫秒级切换到备用系统兜底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小鹏还加了个 “本土化设计”—— 遮阳板集成车外显示功能,能通过可视化提示(比如 “请行人先行”)增强路人信任感,这正是针对中国道路 “人车混行多” 的特点定制的。
生态开放与垂直整合的博弈
商业化路径的差异,本质是企业战略与市场环境共同决定的选择。
在成本控制上,两者都有颠覆性优势,但逻辑完全不同。小鹏凭借科技日披露的 “前装量产方案”,把 Robotaxi 单车成本压到了 20 万元以下,而且 3 款车型覆盖 5-7 座不同场景,还能和自家量产车共享 70% 技术同源的供应链,进一步摊薄成本。特斯拉则靠 “极致生产效率” 降本:Cybercab 目标单辆生产周期仅 5-10 秒,年产能计划冲击 500 万辆,单车成本预计约 3 万美元,远期还想把运营成本压到 0.2 美元 / 英里(约合 1.4 元 / 公里)。
运营模式则是 “开放” 与 “封闭” 的鲜明对比。小鹏在科技日明确说 “不做全链条运营”,还宣布高德成为首个全球生态合作伙伴 —— 通过开放 SDK 工具包,搭建 “车企(小鹏)+ 出行平台(高德)+ 区域运营商” 的合作网络,直接借助高德的流量和线下资源快速接入成熟出行场景。特斯拉则坚持 “垂直整合”:目前先用 Model Y 在美国开展运营,已经在奥斯汀、加州累计跑了超 200 万公里;等到 2026 年 Cybercab 量产后,会自建车队扩张,不依赖外部平台。
政策适配性还决定了落地节奏。中国采用 “国家框架 + 地方试点” 的模式,北京、广州等城市已经开放全域测试,小鹏作为本土企业,能更快对接这些政策、拿测试资质;而特斯拉要进入中国市场,还得应对数据安全、路权审批等额外挑战,商业化落地大概率会比小鹏慢一步。
两种造车逻辑的终极体现
小鹏与特斯拉的 Robotaxi 差异,说到底是 “生态共建” 和 “垂直闭环” 两种造车逻辑的延伸。
特斯拉的目标是 “颠覆出行”:想靠技术激进主义重构整个交通体系,从头到尾都靠自己 —— 技术研发、车辆生产、出行运营全链条自己做,打造一个独立的出行生态。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决策快、用户体验统一,但缺点也明显:要面对不同市场的文化差异、政策壁垒,规模化扩张难度大。
小鹏则立足科技日提出的 “物理 AI 世界出行探索者” 定位,把 Robotaxi 视作核心技术的 “落地载体”:不追求独自包揽所有环节,而是通过开放生态整合资源。比如第二代 VLA 大模型,不只用在 Robotaxi 上,还能支撑人形机器人、飞行汽车;再比如和大众、高德合作,快速推进全球化落地。这种模式虽然没那么 “激进”,但更贴合当前自动驾驶的技术成熟度,也更符合市场的接受度。
其实两者的选择没有绝对的 “好” 与 “坏”,最终比的是谁能更快突破 “运营成本低于人类司机” 这个商业化临界点。小鹏的生态开放,或许能更快抢占中国市场;而特斯拉的垂直整合,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更深的技术壁垒 —— 这场博弈的结果,最终还是要靠技术迭代速度和市场接受度来书写。
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